法国电影《同路前行》:儿童视角下的战争反思_欧洲_电影网_1905.com

发布时间:2024-07-28 20:28 阅读:加载中
本文导读:


法国导演杨·塞谬尔钟情青少年主题。他的电影处女作《两小无猜》,呈现了一对青梅竹马的少男少女,从小到大的成长经历和丰富细腻的情感世界。日前,他的新作《同路前行》入围北京电影节,影片聚焦于1914年德法战争期间,讲述几个小孩结伴前往瑞士的故事,从儿童视角对战争进行了反思。


片中的小男孩路德维希,因战争原因,被母亲留在收养机构,并善意地骗他说自己去了瑞士。后来,收养机构被迫关停,路德维希被送到乡下的瓦伦库尔修道院。随着战争的持续,修道院也成了德军占领区,不得不迁往别处。在法国军队护送下离开时,路德维希、路西安、路卡斯、路易吉等四个男孩因在野外游玩,与大部队失散。暮色四合,他们看着燃烧起熊熊烈火的教堂,心乱如麻。不过他们并没有绝望,一番商量后,四个“路家人”男孩决定结伴同行,前往瑞士。一路上,他们先后认识了面冷心善的中年女人路易松、与父母失散的女孩露西、德国逃兵汉斯、言语粗鲁内心柔软的鞋匠加斯东、青年黑人穆萨、救治伤员的女医生等,既收获了宝贵的友谊,也遭到了德军的追捕,经历了生离死别的痛苦。影片弘扬了人性的善良、友谊的美好,批判了战争造成的巨大破坏,以及对人性的摧残和伤害。


影片采用诗意化手法,把孩子们的纯洁、天真,人与人坦诚相待的美好,处理得颇为温馨,如同一首轻快流畅的歌曲。影片这样的处理,给人一种错觉,仿佛孩子们生活在远离尘世喧嚣的世外桃源一般,他们前往瑞士的行程,也像是一次开心快乐的户外远足、一场浪漫的徒步旅行,即使有些曲折,但在好心人的帮助下,最终也是有惊无险。然而实际上,影片中孩子们看似无忧无虑的生活,始终处于战争阴影的笼罩之下。路德维希被母亲遗弃,教会学校被迫搬迁,孩子们结伴同行前往瑞士,都与战争有关;路易松的儿子命丧战场,汉斯惨遭枪杀,穆萨和女医生被抓,也都是战争导致的悲剧。


《同路前行》着意凸显残酷战争缝隙间的温馨与诗意,有其独特的用意。影片试图通过对比,把战争阴影中的善与恶、美与丑更好地揭示和呈现出来。一方面,影片表现了人性中的善良与光明,教会学校勒泰耶先生“不同要比相同丰富得多”的教导,使路德维希明白不同的人也可以做朋友。中年女人路易松古怪冷酷的外表下,掩盖着乐于助人的热忱,不仅在危急时刻救了孩子们,还收留他们,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。德国士兵汉斯在途中与孩子相遇后,砸毁了枪支,以示友谊。鞋匠加斯东虽然言谈粗俗,出口伤人,心底却是好的,他送给孩子们自己亲手刻的木头礼物。给德军当翻译的修道院同学奥克塔夫,也向德军撒谎,掩护孩子们逃离。黑人穆萨不顾个人安危,护送孩子们一路前行。女医生无私地给孩子们提供住宿和食物。另一方面,影片也表现了战争给这些善良的人带来的痛苦。路易松收到儿子阵亡的消息,悲痛欲绝,放声大哭;露西在战乱中与家人分散;汉斯因战争被征召入伍,不得不跟怀孕的妻子分别,为了能在妻子生产时陪在她身边,汉斯毅然当了逃兵。战争打破了人们平静幸福的生活,甚至夺去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。


片中最强烈的对比,当属汉斯驾驶汽车载着孩子们赶路时,被德军追赶误入两军交战阵地的情形。前一刻还是孩子们与汉斯消除芥蒂、融洽相处的快乐时光,下一刻就是紧张激烈的枪林弹雨、炮声轰轰的战争场景。极具冲击力的对比,产生了震撼性的艺术效果。一具具横七竖八的尸体,一道道流血的伤口,提醒着人们,这是战争!


影片展现了战争对人性的考验。路西安在战壕里跟一名年轻的德国士兵狭路相逢,面对黑洞洞的枪口,他惊惶不安地说出从汉斯那里学会的德语“朋友”。听到这个词,德国士兵枪口低垂,示意他赶快离开。在年轻士兵的行为举止中,可以看出他身上留存着的善良人性。而汉斯却没有那么幸运,他们遇到了参军后的教会学校老师勒泰耶先生,孩子们向老师解释汉斯是好人,勒泰耶先生用枪指着汉斯,犹豫着要不要扣动扳机。那一瞬间,勒泰耶先生在善与恶的边缘徘徊,在人性的光辉与黑暗之间挣扎。然而,另一名法国军官从背后开枪,打死了汉斯,留下一句冰冷的话语,便冷漠地走开了。影片通过这一情节揭示出,战争已经把大部分军人变成了毫无感情和人性的机器。而善良的汉斯,则被永远地留在了异国他乡的陌生土地上,再也不能与家人团聚。他那未出生的孩子、思念丈夫的妻子,就这样成了孤儿寡母。


《同路前行》的风格既是诗意的,也是酷烈的。影片借由天真无邪的儿童视角,对战争加以审视和打量。孩子们无忧无虑、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欢乐,更反衬出战争的冷酷无情。每个帮助孩子的好心人,最后都落得个凄惨的下场,有力地揭露了这场战争的非正义性。影片结局孩子们跳上火车,以为可以到达瑞士,没想到却到了战争发起的中心——柏林。命运似乎跟孩子们开了个大大的玩笑,好心人的付出和牺牲也变得毫无意义。看似悲观、有几分黑色幽默意味的结局,含蓄地道出了战争机器碾压中“覆巢之下无完卵”的真相,饱含深刻的思想意蕴。(作者:周仲谋)